说说龙泉话

龙泉话的语法

龙泉方言的成因,不外乎下列一些因素。龙泉地处浙西南,秦汉时属闽越之地,其方言属吴语区丽衢片。由于境内多山,古来交通不畅,与平原地区比较,它相对地封闭,它的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就具有独特性。另一方面,龙泉语言又有交融性,其交融性的原因是:①因古属闽越族,语言中带有一定的闽北方言因素;②龙泉在唐乾元时从松阳县分出,语言显然摆脱不了母县的影响;③接邻的庆元、云和、遂昌、景宁乃至由于瓯江的纽带作用,与丽水、青田、温州都有密切的语言交融;④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如唐末、北宋灭亡),中原大量居民迁龙泉落户,龙泉话中又掺入了不少北方语言元素;⑤宋、元、明三代六百多年,龙泉经济文化大繁荣,“文教聿兴”、“邑多闻人”,文人学士多了,古汉语词汇、音韵必然较多地渗透到龙泉方言中来,积厚流光,龙泉方言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词和字。基于以上因素,龙泉话的语法,除基本与汉语普通话语法一致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构成规律,最明显的表现是汉语虚实词在龙泉话中不同于普通话的表达形式,如:

一、人称代词的表达

1.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与普通话字(词)同,音稍异;第三人称“他”,龙泉用“佢”(音qú,龙泉读如gě,《集韵》:“吴人呼彼称,通作渠。”又,朱熹诗“问渠哪得清如许”即是)字与音均与普通话相径庭。

2.复数不用“们”,而用“啦”:我啦(我们)、你啦(你们)、佢啦(他们)。

3.书面语“我们”,根据指代对象不同,龙泉话必须分清“伢啦”(音近“挨啦”,即讲者与听者均为指代对象,如龙泉人与龙泉人讲“我们龙泉”应讲“挨啦龙泉”)和“我啦”(讲者与听者为不同指代对象,如龙泉人与外地人讲“我们龙泉”应讲“我啦龙泉”)。如不分对象,混同“伢啦”和“我啦”,便会使听者莫名其妙。

4.“我啦”多数场合为复数,有时单数“我”也说成“我啦”,“啦”只是语气助词。

二、形容词的表达

1、形容词前加名词或动词,举例如下。

鳅滑

雪白

粒短

盾厚

墨乌

鈂重

铁硬

虾红

滚囵

扎平

花嫩

漆黑

绡薄

冰凊

笔直

屁轻

鞭软

绢光

飞快

喷香

2、形容词后加重叠字,举例如下。

乌秋秋

绿芨芨

偒拕拕

囵滚滚

阔茫茫

偒槁槁

快稍稍

软帔帔

甜腻腻

阴洞洞

黄桑桑

白朴朴

直袅袅

扁踏踏

大嘭嘭

红辣辣

硬梆梆

光晶晶

硬刮刮

明朗朗

这种在形容词前后添加修饰词的语法表现手段使形容词大大地增强了语言形象化的表达,比普通话只用“很”、“非常”等副词要形象、生动许多。

三、动词的表达

动词前后加重叠词,增加了行为程度的形象化表达。

1.动词前加重叠词,举例如下。

生生结

硬硬熬

嗒嗒滴

格格抖

茫茫赶

死死省

空空烦

清清嬉

蛮蛮争

空空喊

2、动词后加重叠词,如:

动呐呐

滴嗒嗒

赶忙忙

笑欣欣

吆酸酸

翘嘎嘎

跳别别

硬邦邦

喊唊唊

离洒洒

3、动词重叠后带补语,表示行为未然或有祈使之意,举例如下。

理理直

叠叠齐

扫扫拢

弄弄好

刨刨光

缚缚紧

摊摊平

钉钉牢

填填实

挖挖松

四、副词的表达

1、表示贬意时,常用“死侬(人)”或“要死”代替程度副词“很”、“很会”、“真”、“太”等,“死侬”和“要死”可互换。举例如下。

死侬重

死侬臭

死侬笨

死侬懒

死侬呆

要死赶

要死结

要死吵

要死歹

要死清

2.用“老”代替“很”,举例如下。

老重

老轻

老薄

老厚

老快

老慢

老甜

老苦

老好

老差

老煞手

老烂糊

老清水

老精灵

老小器

老客气

老聪明

老好瞅

老好喋

老会画

3.倘用“很”,则与汉语普通话语法结构颠倒,将“很”放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举例如下。

好很

轻很

痛很

凊很

薄很

会做很

会睏很

会画很

写好很

讲好很

大很

重很

烫很

摇很

厚很

会讲很

会喋很

会写很

做好很

骑好很

4.后置的副词有“添”在龙泉话中有“再”之意,但只能用于动词或动词短语后作补语。举例如下。

瞅记添(再看一下)

喋碗添(再吃一碗)

嬉套添(再嬉一会)

买个添(再买一个)

洗记添(再洗一下)

量量添(再量一下)

用了“添”后,在动词前面还可加一个“再”,其意思是一样的,举例如下。

再瞅记添(再看一下)

再喋碗添(再吃一碗)

再嬉套添(再嬉一会)

再买个添(再买一个)

再洗记添(再洗一下)

再量量添(再量一下)

“过”在龙泉话中表示“重新”的意思,多用于动量结合的短语后头作补语。举例如下。

笔买支过(笔重新买一支)

条写张过(条子重新写一张)

老太讨个过(老婆重新讨一个)

家具摆记过(家具重新摆设)

田犁套过(田重新犁一次)

旧画裱回过(旧画重新裱一回)

用了“过”后,动词前头还可加上“再”,意思不变。举例如下。

笔再买支过

条再写张过

老太再讨一个过

家具再摆记过

田再犁套过

旧画再裱回过

“过”字作为动态助词,在普通话中一般都紧跟在动词之后,如:“叫过他了”,“下过雨了”,“找过你了”。但在龙泉话中就灵活多了,它不一定紧跟动词之后,如:“叫过他了”可说“喊佢过了”、“下过雨了”可说“落雨过呗”、“找过你了”可说“拶你过呗”变成附在动宾结构之后的助词,但意思仍然一样。

起副词“起”,在龙泉话中有表示“先”的意思,又可以再加“先”,举例如下。

你讲起(你先讲)

你做起(你先做)

坐记起(先坐一下)

你摸起(你先摸)

你瞅起(你先看)

你讲几句起(你先讲几句)

以上句中已有“先”的意思,但在龙泉话中还可以在动词前头再加“先”,意思完全一样,举例如下。

你先讲起

你先讲几句起

先坐记起

你先瞅起

五、词序

龙泉话除上述“很”外,表示动物性别及个别事物时,词素次序与普通话颠倒,举例如下。

普通话

龙泉话

普通话

龙泉话

普通话

龙泉话

公(牯)牛

牛牯

母鸡

鸡姆

鞋套

拖鞋

母牛

牛姆

公鸡

鸡荒(虹)

晴天

天晴

六、“儿”后缀(“儿”念nī不念ér)

1.名词后缀“儿”,含有“小”、“巧”意,举例如下。

普通话

龙泉话

普通话

龙泉话

普通话

龙泉话

普通话

龙泉话

小鸡

鸡儿

小碗

碗儿

小茶壶

茶壶儿

小石子

砀头子儿

女孩

囡儿

小南瓜

蕃蒲儿

小面盆

面桶儿

小铝锅

铅锅儿

2.形容词重叠后缀“儿”,表示形状及行为程度,举例如下。

圆圆儿

松松儿

暖暖儿

慢慢ㄦ

歪歪儿

方方儿

硬硬儿

黄黄儿

懒懒儿

煞煞儿

扁扁儿

软软儿

轻轻儿

疲疲儿

燥燥儿

甜甜儿

酸酸儿

红红儿

蛮蛮儿

硬硬儿

3.动词后缀“记儿”,作补语,似普通话“一下”,举例如下。

扫记儿

炒记儿

刷记儿

摸记儿

洗记儿

晒记儿

敲记儿

热记儿

暖记儿

瞅记儿

七、名词和动词后缀“头”。

名词后缀“头”表示方位或时间,动词后缀“头”一般与“无”相连,表示“没啥”之意,举例如下。

额角头

墙角头

无嬉头

无听头

无花头

门头角头

天光头

无瞅头

无理头

无喋头

无搞头

正月正头

以上所举,都是龙泉话不同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独特语言结构,是龙泉的母语。著名学者葛剑雄说:“有些感情,有些话,只有用母语才能表达出来,传达清楚,尤其是在讲同一母语的人之间,再纯熟的普通话或外语都无法替代。方言永远是本地人情感交流最有效的手段”(《人在时空之间》)。

龙泉话从古汉语中吸收营养

龙泉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原属东汉建县的松阳县地。自唐乾元二年建县后,历宋、元、明有近千年的文化聿兴时期,闻人辈出,诗书雅言,弦诵阎里,递代口传。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长久地受到中华民族古文化的熏陶,至今“古风犹存野人家”,你只要稍加留意品味,龙泉百姓的语言交谈(无论是字音或俗谚中的词素)和文字书写中就有不少是古汉语的读音和写法,兹举数例:

石——古代作名词石头和作量词一石谷,都读 shí,近代才分开不同读音,岩石的石读 shí;作量词,十斗为一石,读 dàn,但龙泉人至今都读shí,保留《唐韵》中的读音。

大——古代字书(如《广韵》、《集韵》)都读duó,现在普通话读dà,而龙泉人除了称父时发dá音外,都读古音duó。

来——宋代龙泉叶大庆著的《考古质疑》肯定“来”字应读“厘”或“梨”音。举了《左传》、《史记·货殖传》、汉《柏梁》诗及《匡衡传》中例句,按六朝以来注释古籍字音典籍予以论证,龙泉人口语自古至今“来”字都说“厘”或“梨”lǐ,不说lái。

鸟——宋、元以前都读 diao,《水浒传》武松打虎中就有“鸟大虫”一句,读鸟diào,明代以后才出现niǎo音,龙泉人仍依宋元以前的读音,读 diào。

火——《唐韵正》注:火,古音“毁”。《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如不读huì(毁)而读今音huǒ,就不押韵。龙泉人就念唐音“毁”。

侬——龙泉话呼人为“侬”。《六书故》中注:吴人谓人曰侬,瓯人呼若“能”。《通俗编》注:吴俗有称我侬,指他人亦曰渠侬。《古乐府·寻阳乐》:“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韩愈《泷吏》诗:“比闻此州囚,亦有生还侬。”

明——明天的“明”,明年的“明”,龙泉话读古音máng,不读今音míng,《诗经·东方未明》句:“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读máng,正押韵,如读今音míng,就不押韵。

龙泉话中还保留了古代一些异读音的字,如:宝——古代就有异读bu(补)音,龙泉老一辈人,很多都唸bu音而不唸bao音,相应的“报”字,龙泉老人也唸bu,如,“我告诉你”说“我报(bu)你听。”报纸,念“新报(bu)纸”。还有“保”,如“保祐”龙泉人不读bao,而读“补”,这在西汉焦延寿撰的《易林》卦书中就有“东南其户,风雨不处,燕婉仁人,父子相保”之句,读“补”就押韵。还有“考”,旧时龙泉人也念“苦”,如“上京科考”,说“上京科kù”。地名“考坑”称“苦坑”。“田螺”的“螺”龙泉至今仍唸古音“来”。

口——龙泉在许多地名及器官名中仍读《唐韵正》中的“苦kù”音,不读kǒu,如源口、安仁口、溪口、梧桐口、大梅口、木岱口、三际口;安仁一带还将“嘴巴”称“口(苦嘴)”。古代《诗·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读“苦”,押韵,读今音kǒu就押不了韵。

有一些字,只在古代通用,现代近代的字典中不常见到,但龙泉仍在通用。如:石达石街道(以往为石达石乡)的“哒”,现代字典见不到,在《康熙字典》、《字汇补》等古代字典中才有,读音也与今天龙泉的读音一样,读 tà。

八都野窖村,年长的村民多将野窖的野写成埜(野),《集韵》注:野,古作埜。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膏液润埜草而不辞。”

樼,这个字在现代字典中难以找到,《康熙字典》中有,注为:“同榛,异读近虔”。榛,是小乔木名或引申为草木茂盛。龙泉古人独辟蹊径,用这个“樼”字,取音近“虔”,龙泉菇民区人发音为“墙”。是龙泉菇民专用的做香菇“判樼”的樼。现存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一书中引《龙泉县志》关于香蕈的一段文字记载就有“名曰蕈樼···”的“樼”字。这“樼”字的结构,正是木头的尸体上长出很多“子”,香菇不正是木腐后生出其子么。龙泉祖先不但创造了人工培殖香菇,还专门将“樼”字用到菇木的名称上,实在是高明得很。

还有“榆”字,也是菇民专用来代替“樼”字的,如“判榆”、“做榆”。菇民“前”读“墙”,而《集韵》读“栈”。以上举的是字,再说词,龙泉话中保留的古代词语更是不少。如:“宅眷”或“宅眷客”,指妇女或家属。这在宋、元时代就已流行,如宋·何薳《春渚纪闻五》:“你到京师切记为我传语通判宅眷。”元·朱德润《存复斋文集十》“贫人偷眼不敢看,问是谁家好宅眷。”《水浒传》第三十回:“武松···道:'量小人何者之人,怎敢望恩相宅眷为妻?”龙泉人至今仍称妇女或妻子为宅眷或宅眷客。龙泉人对人和事物表示惊叹,往往用“夥頣”(音huó yiě)一词。这个惊叹词非常古老,读过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的人就知道,秦末陈涉(陈胜)吴广起义,陈涉称王后,昔日与他一起种田的老乡们去探望陈涉,走进金碧辉煌的宫殿,这些庄稼汉呆了,惊叹:“夥頣!涉之为王沈沈者!”

龙泉话中有一句“掘藏”(“藏”读zàng)或“掘着藏了”,是说某人得着意外的便宜,满意极了。这“掘藏”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词儿,新编的《辞海》中没有,但《辞源》中有,解释为:“发掘埋藏之物,谓意外得财。”该词最早出于西汉的《淮南子·人间》: “再实之木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注》称:“掘藏,谓发冢得伏藏,无功受财。”清代瞿灏《通俗编·货财》:“吴俗迁居,预作饭,米下置猪脏共煮之,及进宅,使婢以箸掘之,名曰掘藏。”龙泉人向别人诉说自己受了他人的侵害、吃够了苦头时,往往说“我(我啦)受的荼毒真多啊!”这“荼毒”一词来源很古,“荼”读tú,是苦味的蔬菜、茶。荼毒是残害、毒害的意思,《书·汤浩》中有“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诗·大雅·桑柔》亦有“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请求,龙泉人说“央”,这“央”也来自古籍,如《西厢记》:“我如今央红娘去书院里……。”“剪绺”一词,指在人丛中剪开人家的衣袋,窃取财物,即指小偷。《元曲选·铁拐李》:“……你却叫有剪绺的·……”《官场现形记》四十三回:“长江一带剪绺贼多得很……。”龙泉老一辈人指窃贼就说“剪绺”,没有“小偷”一词。(绺,俗读liù)龙泉人称儿媳(媳妇)为新妇。“新妇”一词,早在《后汉书·周郁妻传》中就有“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之句。又,编撰于元代的《二十四孝·乳姑不怠》中亦颂扬唐代长孙夫人的儿媳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的事迹,说:“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正月十五,现在称元宵节,唐代人称上元节。而龙泉道太一带人一直以来都称这个节为上元,并举行隆重的迎神庙会活动,称“过上元。”

龙泉话中有“赶弗逮”(即普通话的“来不及做”或“忙不过来”)和“逃弗逮”(即普通话的“来不及逃”),“喋弗逮”,指吃的东西很多,吃不尽之意;也有忙得来不及吃之意。其中的“逮”,就是文言中的“及”,如《论语·里仁》说:“古者言之不出也,恥躬之不逮也。”

“撺掇”一词,意为怂恿、鼓动、劝说。宋代《朱文公集》、《水浒》等书中都有,龙泉话至今仍在用。

就是在日常的器用物件名称中,龙泉话也依旧有不少保持用古代的称呼,如:筷子称箸,衣服称衣裳,椅子称交椅,锅子称钴等等。在龙泉谚语中,还有更多的古汉语字、词夹在其中,如“今年望诸明年好,明年又是一件破棉袄”、“万贯家财不如薄艺随身”“有好儿孙弗要置,无好儿孙置也空”等谚语中的“望诸”、“薄艺”、“置”等等,都是很古雅的。

龙泉本地造字

方言十分复杂,方言词中有的有音无字,只靠其读音,代代口传。有的,在漫长的字音流传过程中,一些民间的智者,按照其所指的事物在已有的汉字中添减笔划,造出一个独特的字,形像化地表征了某个事物,流传中被人们接受,也就成了一个地方字。有的字是从汉字的草体中,因笔划简省,写起来便捷,也流传下来,成了一个地方字。这种本地造、本地用的字虽不多,但也是古代乡人的一种创造,它能被当地人接受,且长期流传,说明它有生命力,不应歧视它,更不应轻易取消它。

林——龙泉俗读“蓬”(bóng)音,即一棵柴、一株树称一蓬树、一蓬樵。龙泉市屏南镇有竹㵘后村。象形,《康熙字典》等字辞典中无此字。

有(没两点)——这个字,字典上有,都音为mǎo(毛)广东话语,“没有”或“无”的意思。但龙泉人读hàng(憾),指农产品(如谷、花生等)颗粒不饱满,如“谷有(没两点)很”、“花生有(没两点)很”。

有(只有一点)——这个字,字典上查不到。龙泉人读dàn,与“冇”相对,音如“但”,“花生真有(只有一点)”,“谷老有(只有一点)”。“有(没两点)”和“有(只有一点)”都从“有”

字变来,把“有”内里的两点作减省,表示农产品颗粒的饱满与否非常形象,很富智慧。

石玄——这个字龙泉独有,龙泉人读“谈”音,字典中找不到。

“石玄”是从“(壇)”变来的(现代字典中没有“壇”字,《康熙字典》中有,释义为“石也,通作壇”),(壇)的右半边草体写如“玄”,比“亶”的笔划要减省得多,久而久之,普通话中“壇”就变成了“石玄”,龙泉的地名,人名中常有“石玄”字。

垟——《汉语词典》(1937年版)、《同音字典》(1956年版)及《辞源》《辞海》都没有,《康熙字典》中有,但字义是精、怪。直到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才收入“垟”字,释义是:“田地,多用于地名”,而龙泉却早就有“上垟” “竹垟” “官舖垟”等地名用“垟”字。

(草字头下面丑字)——野草莓,龙泉人称作“草字头下面丑字”(读如niú),这“草字头下面丑字”字,字典中不存在,龙泉先民就将“纽”字的右半边取来,谐其音,又考虑到这是草本植物,故而加上一个草头,组成一个“草字头下面丑字”字,音义都合理,笔划又简单。

龙泉话与普通话词语对照举例

毫无疑问,龙泉话的词汇,大部分与今天的普通话一样,但其中也有相当多的词语与普通话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一在于地域的间隔,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性词语,包括音和义的独特;二在于继承保存了不少至今难以在普通话中找到,但在龙泉话中依然是常用的古汉语词语。

一个地方的方言词汇是十分丰富的,而且有很多词是有音无字,只能口口相传,无法将它形诸文字;有的词与普通话的音义基本一致,也就没有列出的必要;有的词所指代的事物早已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现今人已无法理解,本书也就不再罗列。本节只从龙泉方言中选撷一小部分词语(计405条),分类列出,用今天通行的普通话作对应,意在彰显和保存一些有特色的龙泉话。

普通话

龙泉话

普通话

龙泉话

早晨

天光或天光早,吃早饭说喋天光

中午

日昼(日读nēi;昼,读diou丢)

荞麦

花麦

今天

该日

玉米

苞萝

明天

明日(明,依古音读man蛮)

高粱

高粱粟

傍晚

乌荫、乌昏

小米

黄粟儿

夜间

晚间(晚,读如máng)

马铃薯

洋芋

半夜

半晚

地瓜

蕃萁

太阳

日头

籼米

早米

月亮

月光婆

粳米

晚米

星星

天星

芝麻

油麻

彩虹

鲎,音hou

萝卜

菜头

闪电

闪龙(闪读如xiè)

胡萝卜

红菜头

打雷

响雷

南瓜

蕃蒲

刮风

起风、起大风、起龙风

箓笋

白笋

阵雨

过云雨

荠菜

香蕈娘

下雨

落雨

黄瓜

瓜儿

小雨

雨毛丝儿、纹丝雨儿

香菇

香蕈

冰洪

洪,冰瑯洪(念gou)

薯芋

冰雹

龙雹(雹念bo勃)

四季豆

三性豆

雪米

豌豆

麦豆

刮冷风

乌风冻

甘蓝

球菜

清(念cen,《玉篇》:冷也。)

辣椒

番椒

今年

该年

西红柿

番茄

明年

明(依古音读man蛮)年

茭白

茭笋

去年

旧年

败酱草

苦益

前年

前(前读作“徐”)年

芥菜

青菜

地方

堂地(堂,宽阔平坦的地方)

菠菜

菠菱

高山岗

山岗巘背(巘,念yǎn演)

丝瓜

天萝

岩石

砀头(石头也称砀头)

秕谷

慌谷(慌音huang)

水沟

水甽(甽也写作圳,念渊)

海带

广带

烂糊田

烂滃田(滃念hong哄)

黄花菜

金针

田埂

田岸、田塍

香菜

芫荽菜

菜畦

菜联(联,念另)

蓼藠(《本草》:薤读jiao叫。)

晒场

簟坪

珊瑚菌

老鼠骹

枚(枚,念旧,《字林》:枚,木名)

葵花子

日头花

樵(樵音qiáo,俗读如xiǎo小)

李儿

菇木

蕈樼(樼,俗读如xián)

桂圆

圆眼

段木

杦段

日柿

原木

长梢

桃儿

竹箨

笋壳

香栾

油茶

茶子

银杏

白果

茶子饼

茶枯

板栗

大栗

杉木

杉杦

锥栗

金栗儿

马尾松

松杦

蜂蜜

蜂糖

木荷

槐樵

猕猴桃

绳梨

红豆树

花梨木

茶叶

茶散(散,俗音 sàn)

继木

刺曲

红糖

沙糖

牡荆

龙钟

白糖

洁白、糖霜

红豆杉

赤榧

怀孕

带身

银杏树

白果杦

小产

落身

乌柏树

琼子杦(琼念“同”音)

分娩

养屘(养,读“勇”;屘读mei)

柳杉

榅杉(榅念“温”)

中暑

作痧

苦槠树

苦种杦

头发脱落

头荒了

桂花树

木樨

坐月子

做月里(里,俗音“底”)

发热

烧热

面卵

生冻疮

烂冻血

胠(读qù取)

夜盲症

鸡埘盲

手臂

胠膊

抐(读dàng《集韵》:抐,打也)

手指头

胠头儿

拕(念ta,《说文》:挖,拽也)

左撇子

动支撇、动支(支读如“计”jī)

搞(做)

舞(“不要搞”说“弗要舞”)

大拇指

胠头拇

回转来

邅来(邅,读dèn)

食指

胠头枪

淬火

色(淬,音jian,念见)

小指

胠头尾儿

擦拭

撨念缴,《集韵》:撨,拭也

指纹

圆旋纹称雷,波散纹称畚箕

锯板

懈板(《汉语大词典》:懈,锯开)

骹(读kao,《说文》:骹,胫也)

作田埂

潴田岸、潴田塍(潴,音zuò)

脚底

骹板下

播稻种

下(念火)谷籽

小腿

骹膊

耘田

戽田

膝盖

骹膝头

碾米

砻米

足胫

骹拇骭(骭,读hue)

砍柴

剿樵(《集韵》:剿音cu。樵唸xiao)

足踝

骹目盱儿(盱读如“于”)

拔草

掣草(掣俗音zhe)

足跟

骹后端

劈柴

版樵(版音pai派)

母趾

骹头拇

挖土

搂黄泥(搂音lou楼。)

小趾

骹头尾儿

扔掉—

掼了(掼音guang,)

眼睛

目盱(盱,俗念如于)

打毛衣

缉毛线(缉,念qi戚)

眼泪

目螣(螣,读“时”,)

躲躲闪闪

记记(闯,念掩)

鼻子

鼻头,穹鼻(穹qiong,读 “取”)

忖(cun,俗念寸,《广韵》:思也)

嘴巴

呿(读qù,《玉篇》:张口貌)

相骂

相警(警念凿,《集韵》:警,詈也)

牙龈

牙库

喋(喋念die蝶)

脖子

项颈)

吃饭

喋饭

肩胛头(肩,俗音yé)

喝茶

喋茶

心头

喝酒

喋酒

乳房

嬷儿(嬷,音mō)

吸烟

喋烟

膊脊背

喂饭

饲饭

肚皮

腹(念博)桶

穿衣服

袳衣裳(袳,念得)

屁股

臀(脲,念ku,《玉篇》:,臀也)

张开

阔起(阔念沙,《集韵》:,开也)

阴茎

朊(读lè)

撕裂

振开(挀念拍,《博雅》:挀,裂也)

女阴

屄(bī)

抱持

搩起(搩念jia挟,)

粪便

(三点水加惡,念wū)

藏起来

园起(园,念kāng,《集韵》:藏也)

跛足

踯骹(《新汉语词典》:踯读如摆

比量一下

记(,念yān,《广韵》:物相当也)

妊娠反应

病腜(腜,音mei)

和面粉

搙面粉(搙念唷)

房屋

(ju,俗念如去,《玉篇》:舍也)

烙饼

煆饼(煆俗念霍)

锅灶

锺(锺念撞,《玉篇》:锺,叠也)

中堂

长间

挡渣出液体

滗出来(滗念笔,《博雅》:去汁也)

卧室

间底

阉猪

劇豬(劇,俗念jian结

厨房

蟒间

牧牛

抒牛(抒念雨,《说文》:抒,指挥)

台阶

踏步

亲友酬赠

朝觐

门槛

门枕

相聚、相伴

扎堆、扎阵、共阵

屋顶

窖背栋

阴干

眼(琅念浪,《字汇》:琅,晒。

厕所

茅司

建筑归正

牮(念jie建,《字汇》:屋斜用牮)

钥匙

锁匙

吃力

力(,念jia,《扬子方言》:吃力,倦)

裤子

布裤

事办了结

割切(办事利落亦称“割切”)

衣服

衣裳

害怕

内衣

禳身(禳念滚gun),扣身

吆(念yāo)

衣袖

胠陰(陰,念yèn)

落水淹死

氽死(氽,俗念dén)

钮扣

钮襻(襻念pan盼),纽儿

数一数

序一序

围裙

拦身,拦身裙

抬阁

筷子

箸(zhu,念忌)

风筝

纸鹞

柴刀

樵鐑(鐑念结jie,《集韵》:镰也)

木偶

傀儡

镰刀—

镰鐑

演木偶戏

抽傀儡

剪刀

铰剪(铰音jiao,俗念拷)

剧团

戏班

盖子

匾(匾念geng,《增韵》:器盖)

演员

戏子

大铁锅

钴(俗念苦莽,《正韵》:温器)

乐队

后台

小铁锅

镗(俗念堂莽)

越剧

绍兴戏

大锅盖

蟒碥(碥俗音bié)

京剧

京戏

调羹

羹瓢儿

墨瓦

锅铲

锹儿(锹,音qiāo)

印泥

印色

大水桶

梁桶

楹联

对联

小水桶

 板桶儿

联语

对联诗

炊具

饭甑(木制桶形)饭罐(陶制)

照片

照相

扫帚

筅帚(筅音xian)

镜框

照相架

晒衣竿

竹笐(笐hang俗念巷)

摄影

照照相

引水竹爿

水笕(笕,俗念远)

笛(箫)

摊晒篾席

簟(dian)

唢呐

乐吟(乐,念岳)

棕衣

蓑衣

讲故事

说古

斗笠

箬笠

谜语

俗念义,)

捕鱼篾篓

(俗念lèi)

猜谜

做猜

引水竹爿

水笕(笕,俗念远)

猜拳

搳拳

摊晒篾席

簟(dian)

棕衣

蓑衣

游玩

嬉(《广韵》:嬉,游也)

斗笠

箬笠

转悠

记儿

捕鱼篾篓

(俗念lèi)

踀街

(踀,念旋,《集韵》:徐行也。)

装饭草包

饭籍(籍念骚

说谰

(谰,念lán,《广韵》:逸言也)

抽屉

排盝(盝念鹿)

讲普通话

说普通

滤酒竹器

酒漉(念chou抽)

说不准

三夹土

切菜板

砧板

方言

土话

自行车

脚踏车

外地话

外路腔

肥皂

洋皂

古语

古老话

火柴

自来火、洋火

小孩真乖

真(,念caó,《广雅》:好也)

椅子

交椅

骂小孩

棺材

脸盆

面桶、洋面桶

夸口

说大谰

脚盆

骹桶

自负自夸

挱很(挱,念sā)、拉天

毛巾

面服

闲扯

无头野搭

镜子

自言自语

自讲自应

红包

花红

办傻事

跌鼓

物件东西

哈有

人云亦云

顺风烟柳

支派始祖

太公或太太公

矮(音wà,《集韵》:燕人谓多曰)

列祖列宗

太公婆

漼(漼,念cuei,俗念千)

祖父

囵(《字汇》:囵,囫囵也)

祖母

嬷(《字汇》:má)

(俗念台,《广韵》:长貌)

父亲

大(dá)

母亲

坏、不好

退班

长辈

老班辈、大侬

坏人

偕侬(读gài)

公公

祖公、大倌

没办法

无变

婆婆

祖婆、大耶(耶念爷)

运气不好

无时

丈夫

老公

可怜

罪过

妻子

老太

很瘦

壳瘦

孙,孙侄

滚壮

堂兄弟

叔伯哥弟

开裂

开坼(chè,俗念cà)

夫妻俩

两公婆

生的熟的

青的熟的。

舅母

娘妗

舅父

娘舅

长得美

真生好

父辈娘舅

舅公、舅婆

女子小巧

姽姽儿(姽gueì)

媳妇

新妇

吃不消

喋弗落

兄弟之妻

支姆

幸福

真爽

儿子

屘(念mei,)

干净漂亮

清水

女儿

囡儿(囡念nān)

隋(念duo,《集韵》:豕名)

女人

宅眷

公牛

牛牯

亲戚

亲眷

母牛

牛牳(《集韵》:牳,母牛名)

汉入赘

上门

岳父

丈人

公鸡

鸡虹(虹,俗念荒)

岳母

丈母

母鸡

鸡牳

小姑娘

囡儿,囡儿侬,囡儿瓣

鸡舍

鸡埘(埘,念赛)

小男孩

细儿侬,细儿

鸭子

番鸭或草鸭

老人

老成侬

老虎

大猫

生头胎

开腹(腹,俗音膊)

跳麂

男女同居

扎堆、共阵

野猪

野隋

下葬

送上山

刺猬

枪隋儿

过辈、过生、去了

穿山甲

鲮鲤甲

夭折

无了

猴子

猢狲

棺材

寿窖

蕲蛇

病了

软了

竹叶青蛇

焦尾儿

傻子

残憨、残憨侬(憨,俗念hān)

眼镜蛇

拱气蟆

老男人

老倌头

金银环蛇

竹节蛇

老女人

老大妈

石蛙

蜷(念卷)、鲷鱼(鲷念调)

干娘

亲娘

老鹰

老鹞

干爸

亲伯

乌鸦

老鸦

乳母

嬷娘

麻雀

农鹡儿

姐妹子女

表兄哥弟、表姐妹

八哥

八八

老人再婚

相傍老

喜鹊

鸦鹊

外地人

外路侬

蟾蜍

漂蛤(蛤音ge)蛙——蛤蟆

邻居

邻舍

蚯蚓

蝗塞(《篇海》:塞音hùen,蚯蚓也)

哪个

岂个

蚂蚁

蛾艾蚁(蛾音e)

那个

哈个

蝉(知了)

奶奶蟪(蟪《唐韵》:音ieng,寒蝉)

我的你的

我嘅、你嘅(嘅,念改)

马蜂

大蚣(《集韵》:音bi,)

鳜鱼

大猫鱼

蜻蜓

蜓高娘、蜓高媒

虎纹鱼

篦笸齿

蛞蝓

蜓蚰

倒刺鲃

军鱼

蜥蜴

链蝙(《康熙字典》:链,蛇名音练)

鲶鱼

鲶鲐(鲐念台)

毛虫

毛烧蝲(蝲,《唐韵》:音辣,虫名)

团鱼

细腰蜂

蠮螉

乌贼干

螟蜅

贝类

“山寮白”选

泥块

生病

生疳

和尚

光秃

山魈

隻骹

受伤

挂彩

山魈庵

主人家

棺材

四角

五显大帝

高坛爷

盗贼

棒铳、龟佬、地荣

神仙

白胡须

被偷

刷去

点香

铙葱

宽拢

菇寮

横目

菇行

香佬行

皂骹

香蕈

香佬

赤汁

平菇

薄蕈

老了

小香菇

蕈丁

草佬

厚菇

厚香佬

泥块

生病

生疳

花菇

花香佬

开霜

暗凉

横樵

先生

勾旦

斧头

老人

老旦

蜡烛

隑扦

女人

尖旦

柴刀

儿童

扁莫

锄头

锄脑

本地人

地佬

锯子

和尚

光秃

打猎

捕吊

乞丐

花卒

点花

拈花

皇帝

王脑

砍树

捻挠

九级

烧炭

尧炭

客人

铺公

菇篓

来脑

放好菇木

落蔀

头发

抢群

砍巴痕放水

刨水

溜子

采菇

捻香

眼睛

光囵

烘菇

焙香(焙香佬)

砍菇木

做樼

耳朵

耳慨

售菇

卖香佬

肩膀

硬佬

银子

白钿

男阴

翘隑

银元

白铁

老虎

蒲蒌

钞票

扁骹佬

赚钱

赚白铁

坞背

咸慨

野猪

山坞背

滑溜

猴子

百厌

老鼠

罗爽

年糕

高升

偒偒

米饭

地燕

米汤

天汤

驮田

吃饭

呼天

地下爬(掉帮)

乌潭

山鹰

碗脑

扁雀

竹刷

乌潭扫

老鹰

半天

爪篱

添篱

八骹

筷子

筷手

跳虫

菜刀

菜宽

太阳

日脑

木杓

台浆海

下雨

洒台浆

下雪

洒白

厕所

东司间

天黑了

迈了

大便

解食老

菇民的隐语“山寮白”

浙江的龙(泉)、庆(元)、景(宁)三县为世界人工培植香菇的发祥地。千百年来,三县交界区域的数千菇民每到秋冬之交,就辞别故乡,成群结伙,远出福建、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在深山老林中,搭篷(香菇寮)种菇,直至来年的清明时节,才能下菇山回家种田。

这种身处异乡又深居山林,以三五人据一菇寮的生产、生活方式,孤立无援。为了防止地方恶势力的侵扰,求得香菇生产的丰收,为了祈褫禳灾保人身平安,他们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佑护上,因此,在深山种菇期间,他们认为必须有一套独特的避讳隐语。

另一方面,在深山中将菇木砍倒,根据不同品种的树,用斧头砍出深浅不同的坎,还要按照不同的山水、气候选择不同的管理办法。一系列的操作技术,没有科技仪器测试,也没有书本的文字记载,全凭菇民一代代口传和演示。这种技术一旦外传,就断了他们的谋生之道,因此,必须在语言上加以保密,用一种特定的技术行话在菇民的群体中传递交流。他们离开菇山,即不说这种行话,因此称这种行话为“山寮白”。

从语言学上说,“山寮白”不是方言的分支,它只属于行业的隐语、行话,是在龙、庆、景三县毗邻地区方言的基础上,以谐音、拆字、借代等方法组成一套与当地方言(主要是词汇)不同、连本地不从事菇业生产的人(包括菇民的眷属)也听不懂的话语。旧时,这种话语在一代代菇民中口口相传,绝不允许以文字或口授等形式向行外人士传播。违者要受到行规的严厉惩罚。随着传统的香菇生产方式方法的消失,“山寮白”也必将消失,但作为香菇历史文化的研究,“山寮白”总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谚语

谚语的实践性和艺术性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俚俗之语,但它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斗争、生活交往中获得的知识经验,经世代淘炼后,形成的语言菁华。它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风俗习尚和历史渊源。因此,谚语是现实之镜、思想之花,从谚语中可以寻找一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龙泉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活,一千二百多年前就立县。尤其是宋至明数百年间,龙泉被认为在处州十县中“衣冠文物甲于诸邑”。这样一个地方,其文明源是不言而喻的。正所谓“古风犹在野人家”吧,今天,在与龙泉百姓(尤其是中、老年)的口语交流中,他们时不时“古话讲……”,紧接着便是一句形象而简短的谚语。省却了千言万语,却令你折服,让你捧腹。

这些久传不泯的语言珠玑,所以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毋外乎一是实践性,它原于实践又反转来指导实践;二是艺术性,它在表述形式上十分讲究语言的精炼和修辞手法。

谚语与生活实践

生活实践方面的谚语包括对社会现象、人际交往、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思考。它与各阶层、各行业的人们均有切身关系,因此内容的涵盖面很广。关于社会现象方面的谚语,它是人生经验之谈,寓庄于谐,鞭辟入里,像生活中的一面面明澈的镜子,鉴照自己,亦鉴照同类,倘能对镜自照并掩镜深思,必会产生震撼心灵的作用。如“黄犬喋漂弗识臭,财主贪财弗嫌多”、“宁添一斗,莫添一口”、“君子难保后代”、“赚钱弗俗力,俗力弗赚钱”、“床头有箩谷,死了有侬哭”、“妻好半世福,秧好半年谷”等是对社会现象的直接披露。

庄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西方的经济学中有“马太效应”,龙泉谚语对此就有一句“犬埾(俗读juó)蔓草”,精炼而形象。另外如“邪弗敌正”、“饿死单身汉,旱死陂头鳅”、“斜杦(jíou树)难倒”、“本事低侬天下宽”、“好花弗要满头插”等就对社会现象具有了思辩和哲理的判断。

用自然规律指导生活起居方面的谚语,如“四月八,冻死鸭”、“喋了端午粽,棉被远远送”等就龙泉地区的节候而言,是基本准确的。

另外还有大量关于品性修养、教育感化、学习实践、勤劳节俭等方面的谚语,如“隑(geì站立)得正,坐得正,弗吓三骹凳”、“过头饭少喋碗,过头话少讲句”、“心平好过海”、“万贯家财不如薄艺随身”、“为大不尊,害了子孙”、“三早抵一工”、“年轻弗晒背,老来要懊悔”、“越喋呿越淡,越嬉骨越懒”等等,世世代代都发挥着它的启迪、训诫作用。

谚语与生产实践

中国长期以来是农耕社会,因此很早以前民谚中的农谚就占有大量的份额。两千多年前东汉崔实编的《四民月令》可算是最早的农谚集辑。龙泉农谚中有不少就与《四民月令》中的农谚致或近似。如《四民月令》中的“云行东,车马通:云行西,马溅泥;云行南,水涨潭;云行北,好晒麦。”与龙泉的“乌云过东,无雨无风;乌云过南,山头变潭;乌云过西,大水平溪;乌云过北,无水磨墨”含义一致。《四民月令》中“稻秀雨浇,麦秀风摇”与龙泉的“谷,水多是糖霜;麦,水多是砒霜”含义近似。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农民谈论农事,出口农谚,妙语连珠;在生产实践中,他们也将这些妙语作为信条来奉行。

天象节候的农谚

在科技落后的年代,农业生产对于气象、节候的依赖十分强烈。因此,农民要使自己的耕作有好的收成,就必须熟知和运用关于气象、节候方面的农谚。

关于气象、节候方面的农谚可以分晴雨、风雷、霜雪、云雾、寒热、时日长短等。如“二月二晴一晴,樵颖抽两轮。”谓农历二月初天气晴暖,就要警惕倒春寒。“雨打秋头,无秆饲牛。”立秋前后多雨,可能要烂冬。“年情落沙,香菇无渣;年情落灰,香菇成堆。”落沙即浓雾、霰天气,对香菇发育不利;落灰即微雾、轻霜、露、雪对香菇生长有利。又如“烂冬油菜旱冬麦”、“落雨植茄,拜佢作爷”等,说明晴雨与农作物生长的直接关系。

生产技术的农谚

纵览龙泉农谚,举凡农业中的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各方面都有不少精辟的谚语。如种子,就有“备有十样种,弗吓老天哄”、“种田无师傅,三年两头换谷子”等等。关于技术管理方面,如“插后三日满,戽后三日旱”,“芋点阎王(深)豆点天(浅),花麦遮半边”、“熟地加生土,好比病后喋稽肚”、“无鸡莫请客,无灰莫点麦”、“秧苗起身,要喋点心”,“一日浇一浇,廿日白菜好过刀”、“深植茄浅栽葱”、“秧壮值层槎”等等,在当时的农耕环境中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当然,由于生产经营及耕作技术的变迁,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农谚中的一部份,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中相当多的农谚如宝石珠玉,虽经时代沧桑,仍不失其固有的光泽宝气。

谚语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说,谚语是“意味深长的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语言要“意味深长”“趣味津津”,必须讲究修辞手法。龙泉谚语在表达形式上,几乎采用了所有的修辞手段,诸如:

形象的比喻

厚脸皮总让人讨厌,一句明喻“面皮厚得像料桶板”不将面皮与“门板”、“楼板”比,而将它与料桶(粪桶)板比,不仅仅比厚度,更比出厌恶度。说粗俗与高雅、富贵与贫穷的人群难以合聚,不用成语“人以群分”,却用借喻手法,来一句“山鸡不入凤凰群”。用“亲眷是支锯,拕得来,搡得去”来注解古语“礼尚往来”的含义,何等贴切,何等形象!

浪漫的夸张

夸张不是无根据地说大话、吹牛,而是在事物有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形象地加以扩张,如说早晨有雾,白天的太阳一定很猛,怎么猛?“雾里日头,晒破砀头”。石头都晒得破的太阳是何等的猛!还有“芒种落雨火烧溪”,溪河里头都烧起了火,其旱热程度可想而知了。又如“七月蚊虫出獠牙”等等都是既浪漫又形象的夸张。

巧妙的双关

分意义双关和谐音双关。如“心肝会认人”、“瞅菜喋饭”等是意义双关;歇后语中的“钟鼓在楼,鸣(名)声在外”、“无筛(师)弗断谷——未拜师不成行家”等属谐音双关。

工整的对偶

对偶中的“正对”和“反对”在龙泉谚语中都大量存在。如“云遮中秋月,雨打上元灯”、“越喋呿越淡,越嬉侬越懒”等的工整“正对”;“有钱亲眷,无钱涧渊”、“乡间杀个鸭,城里打个搭”等的鲜明“反对”。

强烈的对比

通过两物的对比和同一物两面的对比,更鲜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如“砂糖口,剃刀心”、“冤枉钱一蓬烟,气力钱万万年”、“有钱过年,无钱过难”、“无新妇新妇香;有新妇喋辣姜。”对比是何等强烈!

生动的歇后

在龙泉方言中,歇后语所占的份量是很大的,本书收录的谚语歇后语计1160余条,其中歇后语就有392条,尤其弥足珍贵的,是它的睿智的思辨、生动的形象和诙谐的风格,如“呿唇皮当腊肉——假客情”、“棺材里打拳——太窄”、“拿着书皮当书读表象当实质”等等,听着足以令人拍案叫绝!

另外,在龙泉谚语中还夹带着不少古汉语的虚实词,如“有好儿孙弗要置,无好儿孙置也空”的“置”作置办、购办解,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就有“郑人有置履者”。“今年望诸明年好,明年还是破棉袄”的“望诸”,诸,是文言“之于”的合音。还有“弗”、“则”、“乾坤”等等,在《礼记·中庸》、《左传》、《论语》等古籍中是常用的虚实词。有趣的是,这种文绉绉的文言古汉语,竟可以在“上字弗知点岂边”的百姓口中如行云流水般流通!

同其它一切文化遗产一样,民谚中的大部分,虽历经千百载仍熠熠生辉。而其中也有一部分不免有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研究和运用这份遗产的过程,当然就应该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审慎地予以扬弃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